| 一、复习 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引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上节课中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相等”。 3.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三、新授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说: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己设计方案,并提供课本P119的表格供学生参考。 
                
                    
                        | 物体 | 质量m/g | 体积V/cm3 | 质量/体积g/cm3 |  
                        |   |   |   |   |  
                        |   |   |   |   |  
                        |   |   |   |   |  
                        |   |   |   |   |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实验,练习天平和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学会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所需的证据,并正确记录。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准确、如实记录原始数据,不要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5、分析与论证 展示数据表格,积累素材,便于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的结论,证实猜想。 提出新问题: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也相同呢? 分析不同小组所得数据,得出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的结论。 6、评估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密度。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例:质量为79000kg的铁块,体积是10m3,则铁块的密度为            。 从例题引出密度的单位。 3、密度的单位:kg/   m3,g/ cm3 换算关系:1kg/ m3=10-3   g/cm3 注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四、小结 五、拓展延伸 |   温故知新   展示实物,前后互应,引导启发。   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好奇心带进课堂。 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给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实验设计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充分讨论,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加以描述的能力。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密度是用比值来描述物体特性的概念。   明确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