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3、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4、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
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引入新课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物体内部的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否会发生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分子运动吗?
活动1: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
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讨论后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二)温度对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提问:一切物体的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的快慢是否不变?
活动2:.如果将红墨水分别滴在冷水和温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温水中扩散快,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证据?(讨论后回答)。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提问: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猜想: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1)会收缩的液膜
思考:是谁把棉线拉过去的?
(2)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到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现象: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结论: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