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2)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包括速度大小一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3)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5)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实验形成力与运动究竟是什么关系?
(2)通过实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知道历史上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再研究过程得到自己发现的喜悦。
(2)领会理想实验方法的意义
(3)由惯性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物理学习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三、教具仪器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
教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 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漫画:人推着车子,汗流侠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
通过看漫画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