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
分析景物描写,深层理解对比手法。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领会写作意旨。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并适当予以点评。
二、品味情感,赏析景物描写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3)“蒙咙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2.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