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节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节课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传播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和材料,供师生选用。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这一要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课。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本节设计为两个板块——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每个板块都是从问题开始,运用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课本以图片提供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声音与人密切相关,教材特意安排了学习人耳如何听到声音的知识,将本节内容与人紧密相连,也适当地与生物学科挂钩。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而真空不能传声。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判断,最后选出代表发言,并进行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习本节内容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关的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在广泛讨论中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电铃”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