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 的一种特性。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长方体蜡块、木块、铁块、铝块)、文本、图片或音视 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 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 质量也不一样,并 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
实验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 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实验: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进行实验: 用质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的石蜡块和干松木块为研究对象,把它们的质量和对应的体积填入下表。
|
实验次数
|
石蜡块
|
干松木块
|
|
体积V/cm3
|
质量m/g
|
体积V/cm3
|
质量m/g
|
|
1
|
10
|
9
|
10
|
5
|
|
2
|
20
|
18
|
20
|
10
|
|
3
|
30
|
27
|
30
|
15
|
|
4
|
40
|
36
|
40
|
20
|
数据处理:我们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会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探究点二 密度
教师引导: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就是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 质的不同性质,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交流总结:
1.定义:某种物质 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计算公式:密度=体积 ρ=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