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
顾颉(jié )刚
|
原名
|
诵坤
|
字号
|
铭坚
|
评价
|
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
代表作
|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字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重点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