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郭沫若以及萧红的文学常识。
(2.)识记、理解并积累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郭沫若提出的“年轻精神”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演讲稿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理解作者所说的“年轻精神”的内涵。
(3.)认识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芾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