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神奇的电磁波
教
材
解
读
|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难以认识,因此需要从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在教学中布置课前探究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识,但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三个物理量的含义,只要能进行简单计算即可。
本节内容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会用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认识电磁波的产生。
难点:1.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
2.对公式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的灵活运用。
|
实
验
探
究
分
析
|
[实验1] 把手机放在塑料袋内,密封再放入水槽中,用另一个电话拨打此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结论1] 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2] 把手机放在密闭的木制盒子里,用另一个电话拨打此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结论2] 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3] 把手机放在真空罩中,用另一个电话拨打此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结论3] 实验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
学点1 认识电磁波
阅读教材P20~P21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不断接触水面,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波纹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__水波__ ;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形成__声波__。类似地,电流的变化会激起__电磁波__。
问题2:如图10-1-1所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转动调谐旋钮旋,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可以听到与导线接触或离开正极瞬间同步的“嚓嚓”声,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__电磁波__,被收音机接收到,并将其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嚓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