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