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一、实验探究——浮力
|
( 1 )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
|
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
|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
|
( 2 )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
学生观察;
|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
学生举例;
|
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
( 3 )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
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
|
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1-2-2)
|
学生思考;
|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
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
-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
|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
( 4 )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写在笔记本或纸片上;
|
( 5 )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和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
-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 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 1 和重力的作用;
- 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2、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 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 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F1和F2来表示F浮 ;
- 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
- 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