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
教学设计思路
浮力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充分体现课标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本节教学力求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扎实。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即物理活动难度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因此,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来认识浮力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总结,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依据为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著的《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三个小节:什么是浮力?浮力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其中,“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是重点之一,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知识进行探究讨论,另外二小节内容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安排,学生在了解什么是浮力后,马上进行活动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依据教学需要出发,应将该活动放到“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后进行。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完整地进行二个探究实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即从浮力产生的原因去分析,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利用弹簧秤测浮力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另外二个重点。学生对漂在水面上的轮船、救生圈及木块都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容易接受,但对于沉在水底下的物体同样受到浮力难于理解。所以,认识浮力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须借助弹簧秤称物重和物体在水中的视重不同来体验。教材中安排的金屋块应该用密度较小的铝块,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会很明显。
学生在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材中已给出了3种猜想,为学生进行探究指明了方向。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探究结果,同时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利用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但该探究活动涉及的变量控制相对繁杂。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表格设计探究步骤的框架,以便达到经历探究过程的教学目标。本探究过程教材安排了铁块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将铁块改为铝块使现象更为明显。为了探究有些学生提出的“和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猜想,应同时准备体积相同的铝、铁、铜各一块。这样也可以为下一节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埋下伏笔。
学生有了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认识后,教师要求学生以氢气球“为什么能升空”作为问题去探究,进行教材中安排的“课外活动”。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方向。
能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大小;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不仅可以学好而且有用。
教学器材与资源
1. 演示用器材
弹簧测力计、水槽、铝块、乒乓球、底部切掉的废矿泉水瓶,细线,水。
2. 分组实验器材(13组)
弹簧测力计、玻璃杯、大铝块,体积相同的小铝块、小铁块和小铜块,废牙膏瓶,清水、浓盐水、细线。
3. 卡片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浮力产生原因、弹簧秤测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难点:物体什么时候受到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流程(画线部分为板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