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功》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小铁球、长木板、砝码、线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一、复习提问
|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会改变物体的状态。
|
二、新课引入
|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举例:
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擦黑板。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
推箱子,搬椅子……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
三、新课展开
|
1.力学中功的含义
|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
|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
|
⑴ 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
|
学生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