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
[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1)本节内容不多,与实际联系较多,复习过程从实例入手,让学生回忆概念,巩固基本概念,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2)内容较简单,主要由学生在最后将知识框架搭建起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3)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联系,从能量问题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2、过程设计:(1)由学生举例理解概念。(2) 通过实验过程的再现,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实验的目的和方法。(3)由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框架。(4)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含义,并能列举实例说明物体具有何种形式机械能以及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情况。
2、引导学生注重实验设计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教具:斜面、小球、木块、单摆、滚摆
[教学重、难点]
1、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运用。
2、实验过程如何体验实验方法。
3、联系实际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理解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课前复 习的问题]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定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
|
教 师 引 导
|
学 生 活 动
|
说 明
|
引入1’
|
请全体同学回答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含义
|
|
直入
主题
|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定义 8’
|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板书:1、动能
势能: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
教师归纳: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体都具有一种或几种形式的机械能。
|
学生回答:具有动能:运动的汽车;湍流不息的江水;射出的子弹,飞向地面的流星等。具有重力势能:高空中的热气球;工地打桩的重锤;阳台上的花盆等。
具有弹性势能: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和衣服夹子;闹钟发条;射大雕的弯弓;压弯的钢尺等 。
学生回答:子弹 、流星同时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阳台上的花盆只具有重力势能;使用中的夹子只具有弹性势能。
|
引导学生联系实例来理解基本概念,从而使概念理解得更透彻。
|
影响动能大小的
因素 10 ’
|
能量大小不同,每种能量都有影响它的因素。
提问: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
提问:研究动能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实验中设计方法是什么?
教师提示:则此实验应完成两部分实验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分别要满足什么条件?
提问:实验中用什么器材控制速度这个物理量的?
教师总结;斜面在第八册书中也出现过,使小球运动。在这个实验中,也是将小球放在斜面,让它滑到水平面具有速度,具有动能。
提问:第一个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观察什么来判断动能大小?
教师评价:正确。
并操作实验,请学生得到结论。
投影:[问题]下图甲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打到同一个木块上。图乙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设计乙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运动的钢球速度减小的快慢与所受 的关系。
甲
(2)甲实验是通过木块被推动 的大小,说明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乙试验是通过钢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运动的物体如果 ,将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3)两个 实验都涉及到同一种物理方法,叫 。
|
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
全体回答:控制变量法
学生回答:
1、保持速度相同,改变质量。
2、保持质量相同,改变速度。
全体回答:斜面
学生回答:实验结论
回答:选质量不同的小球放在
斜面相同高度滚下,观察小球推动木块的距离多少,判断动能大小。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
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方法来考虑实验器材和过程,提高学生能力。
与以前所学的内容相呼应,加深印象。
强调了控制变量法实验结论的特点
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锻炼学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