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 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 通过分析日常生 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 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连通 器原理及运用。
【 教学难点 】
船闸的工作原理。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 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
|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 ,实现通航。”
|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
学习连通器的概念。
|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
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 些是连通器,记录下来。
|
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10-3-2 所示)。
对照连通器概念分析仪器,验证该仪器确实是连通器。
|
认识仪器,观察实验。
|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 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 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
|
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讨论。
|
两边不等高时,学生对水面情况的猜想可能不一样。
|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
观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
|
针对学生的描述,教师做出相应解释和总结。
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_________。
|
学生填写教师给出的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或等高) 。
|
3 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选讲)
|
教师设问并让学生讨论: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连通器的特点?
|
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一开始,可能想不到“假想液片”模型。在教师问题的启发 下 , 学生猜想逐步逼近该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