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爱吟诵唐诗,也自然而然将唐诗转换成日常的修辞。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似乎唯有一首隽永的唐诗,才能将每一个时间节点演绎得动人透彻。
"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顺时而动,就是天人合一。"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隋唐史学者蒙曼,专门研究了浩瀚唐诗中的"四时之诗"。近日,蒙曼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对于季节的变换,对于天气和大自然,要比今人敏感许多;同时古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诗意,大自然本身富有诗意,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唐诗对四时二十四节气的热情聚焦、美妙书写。
没有现代钟表的精确报时,古人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全都按照自然的节奏,接受着老天的安排。"他们是看到春天的风吹起来了,才会产生那么多属于春天的心情,伤春也罢,惜春也罢;看见冬天的炉火红了,才产生那么多有关冬天的心情,苦寒也罢,温暖也罢。天气和人,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是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唐诗的"四时之诗"中,古人对天时的敏感,又是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心灵世界相互关照的,蒙曼以书写夏天的唐诗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