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条的记载,大多在笔记、掌故、辞赋中出现。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录:"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症脉症并治》:"(病人)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麵条子》:"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麵条,就是面条。
从东汉到魏晋,面条称为"饼"。对大多数地区的人而言,汤饼是最简便容易的食物,有点类似于面片汤。南朝《荊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北魏《齐民要术》则干脆连做的方法都记录了下来:"宜以手临铛上,按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韭菜叶子,宽面条也。从韭叶到细条,面条形状的进化,并没有经历太长的历史周期。按照西晋傅玄在《七谟》中的细腻描写不难发现,时人对面食的风尚,已从韭叶而至细条了。
大约在唐朝初年,面条经由日本遣唐史传入日本。面條在此一时期,被称为"傅飩"。《旧五代史·世袭传一·李茂贞》记载,館飩也叫"不托"。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不托》条递进解释:"汤饼一名館飩,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
较真地讲,館飩和汤饼其实就是面食的两种制法,张岱在《夜航船》中的自注可以佐证:"不托即面,简于汤饼。"所以诗文中写傅飩和"不托",是各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