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故事”不仅是厘清河朔藩镇与中央关系的一条线索,也是观察公元8至10世纪初河朔地方社会变化的一个窗口。
安史之乱对唐代以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叛乱结束以后,分布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河朔藩镇(其中尤以幽州、成德、魏博三镇为典型,号称“河朔三镇”)对中央统治集团构成了严重挑战,中晚唐反叛唐廷的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区域。对于河朔藩镇,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回到原始文献,我们能够发现与河朔藩镇共生的一种现象:“河朔故事”,也称为“河朔旧事”“河朔旧风”,或简称为“河朔事”。“河朔故事”不仅是厘清河朔藩镇与中央关系的一条线索,也是观察公元8至10世纪初河朔地方社会变化的一个窗口。
“河朔故事”作为一种政治诉求,包括河朔藩镇的节度使以土地传之子孙的世袭特权,也蕴含着这些藩镇的某种“自治”,是唐廷与河朔藩镇之间经过博弈达成的某种妥协或共识。它的雏形最迟应成于建中三年十一月,即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幽州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的“称王”时期。四镇节度使联合起来与唐廷进行军事对抗,他们效仿春秋战国诸侯称王,但仍然奉唐朝正朔,表明他们追求藩镇最高权力世袭的同时,仍然愿意留在唐朝的政治体制之内。经过建中四年至贞元初年唐廷与河朔藩镇的公开斗争和秘密谈判,“以土地传之子孙”这种实质上的世袭和“自治”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河朔故事”的适用范围前后也有变化:从适用于整个河朔,并且一度扩展到淄青和淮西等镇,到长庆二年以后,仅仅局限于河朔三镇,而晚唐时又扩展到整个河朔,甚至更广大的地区,从中或可反映出唐廷与藩镇之间的力量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