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案>> 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编辑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下载扣点方式下载扣点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点数
  • 资源类别教案
    资源子类同步教案
  • 教材版本教科版
    所属学科初中物理
  • 适用年级八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950 K
    上传用户goldfisher
  • 更新时间2019/4/24 14:23:00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6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
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
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
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
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
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
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
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一、声源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
方案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