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2.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
2.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
4.通过在网上查阅,让学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沉浮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沉浮条件。
二、教学难点
1.利用沉浮条件解释轮船、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2.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人在死海中悠闲地戏水、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下降。
引导:对于上面展示的两幅图片,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活动
一、物体的沉浮条件
思考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这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
1.阅读教材P66,观察:鸡蛋的沉浮。如图10-4-2。
取一枚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1)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2)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①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②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3)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