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二、新课
(一)什么是重力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7-4-2图片。
学生思考: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重力的施力物体和 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大小两个钩码。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弹簧伸长不同,是不是地球给钩码的重力不一样呢?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测量方法,思考: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进行实验。
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4页实验探究部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提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1、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3、分析数 据,采用比 值法处理数据:m 1:m 2 = G 1:G 2 或G:m =常量。
4、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交流讨论环节: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实验结果。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的含义,写出重力的公式:G=m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教师讲解14页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三)重力的方向 (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学生回答:①向下的;②指向地面;③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 向一致。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
1、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 方向;
2、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教材图7-4-4和图7-4-5,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发展空间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讨论,得出形形色色的答案:
①人会漂浮在空中;
②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③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
④炮弹打击不到地面 的目标;
⑤不能玩滑梯;
⑥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等等。
四、课堂小结
1 、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 = mg 。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6、17页1、3、4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