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从而形成回声。当回声比原声晚0.1 s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
(4)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对比
知识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公路两旁植树造林或安装隔音板;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或捂住耳朵
★考纲要求: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探究)
2. 乐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噪声的防治途径.(认识)
|
知识点4:声的利用
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1. 考查热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2. 考查题型: 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3. 备考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噪声的控制,声音的特性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振动__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__空气__传到人耳。如图所示,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相互的__。
方法点拨:
1.关于振动与发声关系的理解: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能被人们看到,微小的振动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
2.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速度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考点2:声音的特性
例2 白族的唢呐、彝族的芦笙、纳西族的巴乌等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__振动__发声;吹奏者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__音调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听演奏的人能分辨出曲调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是因为各种乐器的__音色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方法点拨:
1.要注意区别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与振动幅度(振幅)的区别。音调一般用“高”“低”“尖”“细”“沉”“闷”“亮”等来描述,响度有时也用“高”“低”来描述,如“高声喧哗”“低声细语”等,要注意区别。
2.凡是判断何物、何人发声、都是根据音色来判断;洪亮、高声、放声、轻声是指响度;低沉、声音低、声音高、尖声、粗声等是指音调。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而响度会随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3 控制环境污染是“携手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同心建设生态文明毕节”的重要举措,禁止汽车在居民区附近鸣笛是从__声源处__减弱噪声;“倡导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__响度__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