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礼节用词
一、古代年龄
1.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3.垂髫 指儿童。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儿童。
4.总角 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jī) 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7.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8.而立之年 30岁。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不惑之年 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 50岁。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1.耳顺之年 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 7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