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内能 热传递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地关系。
(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会用公式Q = cm△t计算热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根据比热的定义推导出计算热量的公式Q = cm△t,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体验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热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热量公式:Q = cm△t
教学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器材:弹簧、冷、热水、两个烧杯、墨水、滴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 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
结论: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发现,即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
(1)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归纳统一结论并完成填表:
|
对象
物理量
|
分子间(内部)
|
物体间(外部)
|
|
动能
|
同
|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同
|
物体动能:物体由于做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
异
|
分子热运动是永不停息地,即分子动能不为零
|
异
|
机械运动包括静止,即物体动能在物体静止时为零
|
|
势能
|
同
|
分子势能:分子间由于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产生的能量
|
同
|
弹性势能
|
拉伸时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弹簧直观演示)
压缩时各部分之间相互排斥(弹簧直观演示)
|
|
重力势能
|
物体与地球之间相互吸引
|
|
异
|
分子间作用力
|
异
|
物体间作用力
|
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
|
物理量
项目
|
内能
|
机械能
|
|
定义
|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势能之和
|
物体动能、势能之和
|
|
关系
|
内能不为零
|
可以为零
|
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1)完成演示实验P41图12-20“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