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 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活动10.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验证实验: 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     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 表格内。 分析与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⑧小车运动距离的 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     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分析: 伽利略  笛卡尔  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即三维空间所有物体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总”表示过去遵守、现在遵守、将来也遵守.即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或”表示“二者居其一”.即原来运动 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不可能转变为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验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时,并不是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而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其效果相互抵消了 你能用力和运动关系解释本节导图中小明、小华所看到的现象吗? 生活中的惯性: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并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1.请同学们列举在学习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且作出合理的分析   知识总结与巩固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