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入 1、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 还可不可以再分? 2、 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起电实验]: (1)用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现象?(吸引小纸屑,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归纳:经摩 擦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他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演示或讲解: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通过上述观察,你对摩擦起电的电荷种类能提出什么看法?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归纳:电荷有两类:一类是正电荷,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阅读课本P30)使学生知道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使学生得出:[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       (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课堂练习 课题反馈(或使用随堂练)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 电”并不 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2.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3. 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 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  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 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