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在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全书的开篇,从情感上意在引领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教材编写上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来探讨生物的多样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是以教材为媒介,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校园、实验室、社区、公园、图书馆、媒体、报刊、书籍、互联网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参与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表达交流等方面。目的是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调查活动的分工等工作。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些获得信息的途径,如鼓励他们调查校园、实验室、社区、公园等处的生物种类,通过图书馆、媒体、报刊、书籍、互联网等收集生物多样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