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 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朱自清爱国,有骨气,他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
朱自清于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的冬天,71岁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 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令人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背影”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1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3
【解析】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所以说“祸不单行”,也为下文推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一次流泪。这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我”触景伤情的悲哀。
3.父亲的话是对“我”的安慰。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却又安慰“我”,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
【段析】写“我”淡淡的哀伤: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4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 便同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