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
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
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等到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归纳出作者的论点,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抽学生发言,小结。
三、理清作者思路,剖析课文严密的论证过程,
1.提问: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如贫、失意、老、死,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立论后驳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