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内涵,鉴赏各篇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章涉及的人生苦乐的主题,寻找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3.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察人生的苦乐,培养正确的人生苦乐观。
2.把握各篇的相通之点,分析各自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滁州城的西南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琅玡山。古木参天,山道弯弯,茫然不知所从,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欧阳修沉醉于山水,我们则沉醉于古人妙文,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各自查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有关作者作品的注解,并投影展示作者图像。
1.关于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