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孟子,名 ,字 ,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被称为“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南宋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⑵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
⑵故不为苟得也(得: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
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 )
⑸贤者能勿丧耳(丧: )
⑹蹴尔而与之(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