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编辑
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1(人教版八年级下)
下载扣点方式下载扣点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点数
  • 资源类别教案
    资源子类同步教案
  •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学科初中语文
  • 适用年级八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7 K
    上传用户诗意水兵
  • 更新时间2011/10/25 19:05:28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4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2
资源简介

  找寻“桃源”的入口
  读《桃花源记》总是以为渔人能有幸进入桃花源,是因为有“落英缤纷”的桃林的吸引,是因为有览胜探奇的果敢,是因为奇遇般地看到了山上一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此三者既有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又有既成的确定性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渔人的桃源之行都不会实现。
  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文本犹如桃花源,教师和学生就是行进在桃源路上的渔人,我们陶醉于一路缤纷的落花,我们有览胜探奇的兴致,但关键是要能找到一个进入“桃源”的入口。
  大概以此能引出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话题。
  一、文本的特点影响读者关注的角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但弱化不等于完全否定,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是对文体知识良性的、动态的、积极的渗透。如教学《小石潭记》,可抓住作者一“乐”一“忧”的情绪变化,理解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景交融、象征手法等角度切入,现代诗歌可以从意象解读、朗诵品美等方面切入。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