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被敌军打死。③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④恁么:如此,这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作者在语段(一)中说自己是“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隐含的心境包括: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语段(二)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请联系语段(一),说说你从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语段(一)(二)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待贬谪心态旷达,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时,要学会乐观,学会随遇而安,恬淡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