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
随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加快,2015年后北京中考物理试题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挖深”,开始“拓宽”,在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的同时,考查范围更加宽泛,社会生活热点及社会大课堂等内容都呈现在了试题中。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以前几乎没出现过的题型。这类题目选择跟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探究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大课堂基地(如中国科技馆)中的素材,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考查。试题更加灵活,对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要求学生不仅扎实掌握知识点和物理规律,还需要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考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参观中国科技馆,了解各展品的“奥秘”;学校组织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应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参加科学实践、动手制作类的活动,在做中学、体验中学。解答这类考题时,首先应全面、认真审题,通过试题获取信息,深入挖掘题目中的知识考点。然后是加工处理信息,变实际问题为物理模型,求同迁移为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最后根据信息应变,明确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按常规题目的解题方法再把物理知识或规律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去并规范表达就可以了。
社会大课堂类题目虽然涉及的素材是课堂上少见或没见过的,但通常这类题目“起点高,落点低”,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扎实掌握,才能解答好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