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学案>> 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编辑
(新人教版)河南省召陵区召陵镇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26《猫》导学案(语文 无答案)
下载扣点方式下载扣点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点数
  • 资源类别学案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学科初中语文
  • 适用年级七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82 K
    上传用户majiawen
  • 更新时间2016/10/24 16:14:52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6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知识和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本生字词。
过程和方法目标:
2概括并比较三只小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4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5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1.《猫》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创作的早期作品。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即使是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也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也表明了作者受到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2、本文的作者是       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福建长乐人,著名作家            也是祖籍这里。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