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理解主旨,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
一、巩固提升
1) 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朗读三遍。〖要求能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借鉴。
3) 老师评点、总结。
音韵美:表演前(1-4),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蓄势待发。
表演中(5-27),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欢快火爆势烈的特点。
表演后(28 -30),语速静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后场面的寂静。
形式美:排比、比喻、反复、短句,表现腰鼓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二、合作探究
1) 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封闭,改革开放后,安塞人仍过着贫穷的生活,可他们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的那么响?文中有没有宣泄他们情感的一句话?
2) 那样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样的力量,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3) 当鼓声戛然而止时,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认为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在这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4) 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