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在教材所设的三个课目中,“张骞通西域”起了关联上下的作用。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环境和各国的风土人情,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张骞通西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这个难点即体现在事件过程本身,又体现在学生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方面,还体现在体会张骞持节西去、不辱使命的精神方面。
教学过程
1.自然过渡
教师讲述:早在对匈奴大举用兵之前,汉朝已经开始前期准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张骞通西域。
2.张骞通西域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西域的概念,也可让学生指图介绍。
设计意图:强化空间概念,为下一步学习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基础。
教师讲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可让学生课前做些预习,如重温小学教材、上网查找资料等)如果没人想讲,教师可自己结合“张骞通西域图”讲解。介绍张骞和张骞通西域的事迹。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人。曾为汉武帝伴读,洞悉朝野和天下大事,胸有大志且性格坚毅,办事沉稳敏捷。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能以信义待人事友。
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汉朝颁发招贤令,招募 出使大月氏 的使者。他看到朝廷的招贤令,意识到这是为国家效力、也是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于是毅然揭榜应募,出使西域,时年29岁。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出发,艰难西行。中途被匈奴人扣留,十年后才找机会逃出,辗转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西迁到阿姆河一带定居,并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无心再攻打匈奴了,张骞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因此而落空。一年多后,张骞取南道返回,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堂邑父一起逃回长安,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教师指导学生在“张骞通西域图”中,找到西域的大致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最远点、所经主要国家、主要山脉,然后用红笔把点连成线,并在图中标出沿途主要的自然风貌(山、沙漠等)。
学生在地图上完成上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