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任务: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1954年宪法
1.通过的会议: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内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4.意义:这部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底。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运动: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全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
(2)表现:农业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工业大跃进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成绩 和影响:①成绩: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国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奋发努力,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人民大会堂建成。②影响:这场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