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朗读背诵。(重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难点)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一: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新课导入二:《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他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