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异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并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3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本文作于1 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①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②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说应是山西,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③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 千”。
④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⑤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