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和特点,主要以启发引导和谈话的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要学会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等,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掌握比较、归纳的方法;
学生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探究中,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感受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魅力,体会“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尊重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能够促进会议的成功?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二战后国际形势”、“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万隆会议”等相关内容。
【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合作探究,理解历史;情感升华,感悟历史。
【教学过程】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小结巩固,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