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陶瓷制品为粘土和瓷石制器,由胎体烧结并进行表面加工而成,主成分为硅酸盐。
1.陶瓷的分类和化学特征
硅酸盐基胎体未经致密烧结,不论有色或无色,均称 为陶器。胎体基本烧结,表面上釉的称为瓷器。按釉色再细分为青瓷、白瓷和彩瓷。胎体为金属并上釉的称为搪瓷,又分为铁、铜、铝坯几类。胎体粘土的主成分为铝硅酸盐矿物,以高岺土为代表,由氧化硅、氧化铝和水组成(三者含量分别为39.5 %、46.54%和13.96%)。瓷石则在上述成分以外再加氧化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与适量水结合可调成软 泥并具有可塑 性,将塑成形的泥团灼烧后形成有一定强度的坚硬烧结体。烧结过程中经历失去结晶水和形成新结晶相等多个步骤:先在100~450℃失去吸附水形成一般高岺土;维持此温度适当时间,失去结晶水成偏高岺土;直到925℃分出部分氧化硅形成硅-铝尖晶石。再热至1100℃成假莫莱石,在1100~1350℃时进一步转化成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的莫莱石。
瓷器及搪瓷表面的光滑玻璃质层叫做釉,常见的分白釉 和彩釉两类。白釉主成分为氧化硅(60~69%)、氧化铝(14~19%)、氧化钙(7~15%)和氧化镁(4~7%)等,近于硬质玻璃。彩釉系在白釉基体上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烧熔后 显出不同颜色而得(与玻璃色料的着色相同)。瓷器的成型按成型方式不同分白瓷、釉上彩和釉下彩几种。白瓷是把瓷土制坯放进窑中烧成素瓷(有许多小孔 ,可渗水),浸上一层白釉料,烧熔均匀覆盖即得雪白光洁的瓷器;釉上彩,是把烧好的瓷器表面绘上彩图,再在低温窑烧烤,使色料与釉熔化结合而得;釉下彩则先在瓷坯上用色料画好彩图,再上釉料于高温窑烧制。
2.家用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