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导航
1.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2.注意“食”“策”“之”“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说”这种文体。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课内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