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2、 通过对多角度多修辞方法的解读学习本文的状物方法。
3、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石榴的象征含义,品味文中“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名家郭沫若的散文,作者用妙笔描摹出石榴的外在形象美和内在的精神美。其手法十分高超,全文语言形象生动,多个角度来描摹石榴,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极有表现力。在教授本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高超的写作手法。但因为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体现了考古学家特有的形象思维,且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加上现在中学生接触自然的时间较少且观察未必仔细,所以,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可能有一些距离感。所以,教师不妨准备一些石榴生长各个时期的图片以及安普剌、金罍等图片,在适当时期可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有形象感知的同时学习本文的状物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