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两个教学环节,是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奠定基础。
(1)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教材设计了多个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讨论等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教材新思路、新理念最突出的体现。
(2) “聚落与环境”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运用框图的方式(图4.19)列出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因素,图4.20“平原地区聚落众多”说明及目前世界上聚落一般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等地区,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很少有甚至没有聚落。
通过图片(傣族竹楼,西亚的的村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和活动设计明确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下聚落的不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分组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为第三个框题“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奠定思想基础。
(3) 教材最后设计的一组图片:“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和阅读材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活动1和活动2的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高潮,他不但让学生懂得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对传统民居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也是教材体现新课标理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