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提纲
1.思想
(1)百家争鸣:春秋时老子著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一切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鼻祖孙武着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军事灵魂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