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使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4、感受诗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3、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净化思想、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 背诵默写本诗歌。
2. 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设想】
本节课打算围绕杜诗的“诗史”及杜甫的“诗圣”地位组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及诗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始终“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大诗人杜甫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那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教师范读诗歌,学生随之轻吟,共同感受萧瑟秋风中诗人的苍凉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