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
3. 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教学设想:
《海燕》的写作背景很重要,但这个背景离我们太遥远了,目前学生对课文中许多文章阅读的兴趣不浓,特别是对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经常不感兴趣。而《海燕》是一篇经典篇目,在教材中的存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悠久就意味着遥远。
那就要把这个遥远的距离给拉近些,更不要刻意去显示它的距离感。所以教者就先抛开写作背景来欣赏它,一开始就把它当成当代文学来上,从散文诗的角度带着学生去读它,感知它,把它的象征意义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时候才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去探究它真正的象征意义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最后再从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引出拓展运用的环节,达到教而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
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
一、背景介绍与导入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