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高陵药惠中学 王武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是原子?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讲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本单元我们将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首先学习原子的构成。
[板书]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展示] 原子的发展历程
[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70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展示] “原子的构成”放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