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抓住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体会对比的方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2.体会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名,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